top of page

下列文章為方世杰教授帶領之價值共創社群(VCC)團隊,長期投入與撰寫之學術論文發表。

價值共創團隊精選推薦參考文獻:關於Value-based strategy, Value co-creation的What? How? Why?


更新日期:2019.1.28

「(創)串新」的服務模式:以價值共創觀點探索尚品宅配的服務流程與本質

杜鵬、 李慶芳、 周信輝、方世杰,管理學報(2017)。
傳統線性「設計、製造、銷售」的模式轉成個人化服務4.0 模式,即「消費者要什麼、才設計、生產什麼」。本文採詮釋型個案研究法、探究「於線上與線下及消費者趨動之創新服務中,價值共創之歷程與本質?」透過「價值共創」該理論觀點解讀尚品宅配案例,巧妙運用平台無縫銜接「客戶」、「設計師」、「製造廠」等利害關係人,促成互動與整合資源進而共創價值之歷程。本文的研究貢獻有二:第一,敘說服務4.0 模式:整合四個子服務流程。第二,敘說價值共創之核心概念「互動」所具有三個本質:(1) 串連問題:使問題變資源;(2)串連資源:進而開創新資源;(3) 串連平台:實踐創(串)新的服務模式。本文敘說「平台策略」與「串新策略」之流程與本質,藉此反思價值共創理論之發展與治理機制,並提出理論與實務意涵。

方世杰、楊鎮維、周信輝、許文艷於2016 EURAM國際研討會發表"Value co-creation in the hospital-patient collaborative network: A conceptual framework"

Shih-chieh Fang, Chen-wei Yang, Hsin-hui Chou, Wen-yen Hsu. 2016. Value co-creation in the hospital-patient collaborative network: A conceptual framework. 2016 EURAM Conference, Paris.

價值基礎策略(方世杰)-2015海峽兩岸科管學術年會

策略研究議題的發展,一直以來大多聚焦在價值基礎上。然而,直到最近幾年,對於「價值是什麼?」,策略學者們才開始有較多的討論與爭辯。透由本「VCC (value co-creation,價值共創)研究社群」近三年來共同研究、討論與凝聚的共識,提出所謂的「價值基礎策略」(Value-based strategies, VBS)。

 

以VBS之思維邏輯為取向的研究,旨在思考以下幾個基本問題:(1) 誰是共創者(Who?),包括共創者之能力與願意; (2) 共創了什麼價值(What?),不同的共創者在價值共創過程中與結果面向上創造與各自獲取的價值是不一樣的;(3) 如何共創價值(How?),共創者在價值共創過程中,不同的質與量的交流與互動模式,對於其共創之最終結果是有差別的;以及(4)對於共創之最終結果是否符合所需?亦即為誰創造價值(For whom)。

探索知識型組織之「價值共創歷程」:以VCC學術研究社群為例(李慶芳、戴士欽)-2015海峽兩岸科管學術年會

本文以「價值共創」為理論觀點,重新檢視「價值共創社群(VCC, Value Co-Creation)」四年來之建構歷程:包括「價值共創」社群之形成、議題之演變與未來發展等,進行歷史資料的回顧與展望。透過價值共創的五個概念:「社群、平台、互動、經驗、價值」,以經驗敘說這種質化分析方法,重新理解VCC四年來之建構與運作歷程,對於「知識型組織」之價值共創有三個研究發現:第一,「知識創造過程的本質是互動」,不只是靜態的學術論文(paper)產出的數量(知識存量),更是成員實際互動的經驗;這些經驗也就是價值共創的精髓(知識流量)。第二,「學術研究社群之維繫」,不只是對於共創者的認同(意願、能力、互動),更是對於自己、對於社群貢獻的認同。第三,「共創價值意義涉及經濟、社會與心理價值;即社群成員不只在乎本身所認知的價值(利己),更在意學術界、實務界、社會對於研究社群的認知價值(利他)。

開放式創新觀點下的產學合作:觀念性的論述(蔡馥陞)-2015海峽兩岸科管學術年會

產學合作進行關鍵的組織活動(如:研發)已成為知識經濟下重要的跨域創新活動。了解到此一重要性,本觀念性文章主要的主張包含:(一)產學合作關係中,學術參與程度愈高,最終協同合作商業化的程度亦愈高、(二)開放式創新程度愈高,產學合作關係由學術參與延伸到協同商業化的程度愈高、(三)相較於以關係為創新範疇延伸主體的模式,當產學合作中的開放式創新是以知識為主體延伸的模式為主,合作關係由學術參與延伸到協同商業化的程度愈高。

以服務主導邏輯探究服務系統之價值共創(周信輝)-2015海峽兩岸科管學術年會

本研究以近期發展迅速且具影響力的服務主導邏輯(service-dominant logic)為理論視角,來深入探究在農業發展脈絡之中,服務生態系統內的資源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共創價值。擇近年來以服務創新提升農業價值的「瓜瓜園」為質性個案研究的焦點廠商,來深入探討瓜瓜園與重要關係人(包含契作農民、通路商、一般消費者與日本代工客戶)之間的資源互動來發展個別的服務系統,進而共創出屬於瓜瓜園的生態系統,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農業發展的創新之路。研究發現顯示,單一互動關係的資源運用與整合結果,其影響不僅跨越個別互動關係與次系統之間,亦是形成生態系統(ecosystem)的關鍵。此外,服務主導邏輯構念下的「被操作性資源(operand resources)」雖是資源互動下的產物(如農業機械、地瓜產品),但往往也是價值共創歷程裡的驅動要素。

Value Co-Creation i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楊鎮維)-2015海峽兩岸科管學術年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ulture diversity, social capital, value co-creation strategies and empirically examine their effects 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 performance. To develop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we developed a set of propositions based on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the culture diversity, value co-creation strategies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is proposal is to develop a value co-creation model for IUICs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to understand the determinants and process of value co-creation by value-based view,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y. The linking of culture diversity, social capital, value co-creation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 performance may provide a good picture to clarify the motivations of various value co-creation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

地方文創產業之價值共創:產官學夥伴關係之觀點(馮國豪、戴士欽、賴文山)

本研究根據公私部門夥伴關係與價值基礎策略之價值共創二大理論觀點,探討文創產業之產官學夥伴關係與共創價值。其次,本文採用質性訪談及參與觀察方式,進行皇尚企業之個案研究,以瞭解文創業者如何與政府、學術研究機構組合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並如何兼顧彼此利益,共同在價值創造上努力。本研究發現互補性資產的發掘以及文創業者本身的資源能力在整體產官學夥伴關係上扮演了重要的調節角色。

 

Please reload

bottom of page